来自福鼎白茶的传说和功效。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上古时代尚无制茶法,人们运用的自然晾青的茶叶“萎凋”工序,就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
由此可见,最早的茶按制造方式来看应该是白茶,或者说这是中国茶叶史上“古代白茶”的诞生史。湖南农业大学的杨文辉教授认为白茶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之,比绿茶诞生还要早2000多年。
茶学界专家陈椽教授同样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太姥山与福鼎白茶。福鼎太姥山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尧时有一老母,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见山下小儿麻疹流行,将茶芽晒干用于救治麻疹,这便是白茶的最初雏形。
蓝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无名高烧、牙痛、咽喉痛的习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而且疗效显著。
陆羽的《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今温州)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
《茶经》所载永嘉南三百里是今天的福建省福鼎市(唐时为长溪县辖区)。
明陆应阳《广舆记》:“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代谢肇淛《太姥山志》:“太姥山人结茅为舍,种茶为生”。
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等文献中都有关于“绿雪芽茶”的记载。
卓剑舟《太姥山全志》:“绿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绝,而犹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1957年,茶树育种专家郭元超、詹梓金和科技人员周玉璠发现太姥山区有高大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存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些茶树的嫩芽满披白毫,正是生产白茶的茶树良种。
张天福《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载:“白茶由福鼎创制,……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2006年,国家林业局经多次派专家实地调查取证。经审定,授予福鼎市为“中国白茶之乡”荣誉称号。这是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以政府名义命名的白茶之乡。
2007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枫先生多次考察福鼎茶区,他认为福鼎为白茶原产地名副其实,并亲自为福鼎和点头柏柳村题写了“中国白茶之乡”和“中国白茶第一村”。
2008年,在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高峰论坛上,姚国坤、鲁成银、俞其坤、俞益武、尹军峰、陈荣冰和袁弟顺等七位国内著名茶叶专家,福鼎白茶的自身价值
通过对福鼎太姥山、点头、白琳等白茶原产地认真细致地考察和深入研讨,形成了《福鼎白茶共识》。
《共识》指出,白茶源于福鼎,文化丰厚。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栽培历史悠久,福鼎是白茶之王—白毫银针的发祥地,福鼎太姥山就是陆羽所述的“白茶山”。
2011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1〕14号文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鼎白茶”作为第八类传统技艺—白茶制作技艺唯一代表,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茶为媒——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的区域特点
地理位置
福鼎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闽浙交界的东海之滨,依山傍海,地理坐标位于北纬27度的中“白茶带”最佳位置。气候条件:福鼎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年均日照1840小时,年均气温18.5度,年均降水1661.6毫米。海域与河流使水蒸气通过水蒸腾作用,循环反复,因而太姥山山麓时而云蒸霞蔚,时而天朗气清;太姥山与西南、西北部山区雨量较多,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土壤环境
土壤肥沃与偏酸性是出好茶的根本。福鼎境内的土壤都十分适合种茶,有红壤、黄壤、紫色土和冲积土,PH值介于4-6.3,普遍在5.0左右。氮磷镁钾钙有机质十分丰富,是生长名优茶的基础。
水资源
福鼎区域溪水环绕,境内河道、溪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全市淡水水域面积1340.3平方千米,年平均水量为16.85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宽广。
本文链接: http://www.hbspy3.cn/shihua/504.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没有了
- 2019/08/08品福鼎白茶,了解白茶历史!
- 2019/08/07这样收藏老白茶准没错!
- 2019/08/06新手玩福鼎白茶,先弄明白分类最好
- 2019/08/01福鼎白茶喝多了,会影响睡眠吗?
- 2019/07/29白茶必备,喝茶绝不将就